第二十一章 兼左戎卫大将军-《武唐第一佞臣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李忠大逆不道,按照朝廷惯例,要斩首弃市的。像上官仪那样,没人黑他收尸,尸体遗弃城外,成为野狗美餐。曝尸荒野三天,武康假惺惺的,派倭营却收尸。

    找个地方安葬,哪知被人弹劾,好心没好报啊。幸亏李九大度,非但没有怪罪,反而勉励几句。李忠可是主犯,没人奏请收尸,不得不说李弘,心地确实善良。

    话题已经抛出,许敬宗先出列,大赞李弘宽厚,首先表示附议。其他朝臣附和,不停的拍马屁,都在称赞李弘。李九满意点头,开始下个话题:“正月吐蕃所请,实在大过荒谬,我想遣使拒绝,诸卿以为如何?”

    正月二十四日,吐蕃遣使入见,请唐帝国允许,和吐浑谷和解。还请朝廷批准,吐蕃在赤水地,即黄河源头游牧。关于吐蕃问题,武康暗暗叹气,纵观现今局势,两国必有大战。

    吐蕃地处青藏,其气候环境,生产力水平,人口基数等。种种条件决定,他们若要发展,必须走出高原,拓展国土疆域,从而以战养战。以禄东赞为首的,吐蕃的决策层,把攻略吐浑谷,定为战略目标。

    从贞观年开始,到如今麟德年,整整二十三年,都在打吐浑谷。终在龙朔三年,他们得偿所愿,占领了吐浑谷。朝廷派苏定方,出任安集大使,西陲抵御吐蕃。

    他们如此执着,武康表示理解,吐蕃若出高原,只能冲出青海。青藏高原南边,有喜马拉雅山脉,和喀喇昆仑山脉。山南边的印度,此刻一盘散沙,没有啥战斗力。

    但他们有核武器,自然气候湿热,高原人难忍受。吐蕃至少两次,翻过喜马拉雅山,入侵印度半岛。贞观时王玄策,就是借吐蕃兵,灭掉印度三国。

    可惜没有卵用,印度湿热气候,阻断吐蕃大军。南进道路被阻,若是向东出兵,出剑南奔四川,也是不可能的。那有横断山脉,是天然的屏障,不能大规模行军。

    举个例子说明,中国解放西藏时,飞机和汽车运输,部队也多次断粮,何况此时吐蕃?东进道路被阻,向西翻昆仑山,挥师染指西域,也是不现实的。战线拉的太长,受制于补给线,不能大兵团作战。

    只有向北出击,以吐浑谷为基地,染指河西走廊。所以说吐浑谷,是河西走廊的,战略缓冲区。失去吐浑谷,就唇亡齿寒,所以太宗皇帝,数次大费周折。武力介入吐谷浑,打垮反对势力,扶持亲唐力量。

    如果李九大帝,能锁死吐浑谷,阻断吐蕃北进。那么吐蕃王朝,会在内耗之中,逐渐走向没落。可惜他没做到,或者无法做到,唐朝战略核心,在西域、漠北和辽东。

    所有精锐部队,全部派往辽东,没实力锁吐蕃。也不能怪李九,所有中原王朝,都不把西南方,作为主战略方向。或者换句话说,中原王朝对西藏,没有多少兴趣。

    中原主要威胁,都是来自北方,就算攻略西域,其核心目的,也是限制北方。吐蕃冲出吐浑谷,开始插手西域,煽动突厥部落,脱离唐朝统治。近年西域动荡,突厥部落叛乱,都是吐蕃搞鬼。

    所以武康断定,大唐与吐蕃,必有大冲突。近期不大可能,吐蕃正在谋划,不会大举进攻。反观大唐帝国,军事战略核心,依旧放在辽东。只有陷落平壤,灭亡了高句丽,才能调整战略,着手收拾吐蕃。

    到了那个时候,能不能打胜仗,武康心里没底。在来洛阳之前,巡查左戎折冲府,发现了糟糕情况。卫士老龄严重,壮者不到三成,说明府兵制度,正在加速崩塌。战力越来越弱,对阵吐蕃军队,恐怕会吃败仗。

    忽听李九发飙,打断他的思绪,声音阴阳怪气:“炀帝刚愎自用,拒谏言而亡国,朕常以为戒,虚心而求谏。可是没有谏者,你们唯唯诺诺,到底因为什么?”

    现场鸦雀无声,众人各自端坐,犹如老僧入定。武康面无表情,心中却在吐槽,此乃脱裤子放屁。昔日韩瑗来济,于志宁等重臣,都是铁骨谏臣。您老根本不听,杀的杀贬的贬,谁还敢劝谏啊?

    李九怒气勃发,气氛开始压抑。李勣突然干咳,武康同时开口:“陛下所作所为,堪称尽善尽美,臣等无法规劝。若是强上谏言,可能弄巧成拙,有沽名钓誉之嫌。”

    这马屁拍的,太不要脸了,众人无不鄙夷。看武康的眼神,变的更加诡异,仿佛都在说:大伙儿快来看,这个就是佞臣,除了溜须拍马,什么本事都没。

    李九脸色渐缓,视线瞄向李勣,爱卿想说什么。李勣暗骂武康,你刚才说的话,就是我想说的。只能硬着头皮,缓缓开口道:“武将军言之有理,陛下所为尽善,群臣无得而谏。”

    气氛更诡异,武康是佞臣,说这话可理解。李勣可是元老,为何也说这种话...


    第(3/3)页